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正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各地响应国家政策导向,从顶层设计完善、技术革新突破、示范项目落地三个维度发力,探索建筑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强化顶层设计 系统谋划部署
在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多地立足产业实际与发展需求,在顶层设计中达成高度共识,围绕智能建造、绿色建筑等,以完善政策体系为核心目标,通过系统性政策布局,推动建筑业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筑牢产业根基。
广东省聚焦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明确2030、2035年量化目标。《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年末,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相关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建成;到2035年年末,培育一批在智能建造领域具有全球一流水平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万亿级的产业集群。
天津市以智能建造为突破口,突出“政策激励+产业图谱+企业引育”的组合措施。制定《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发展规划》,梳理天津智能建造产业发展现状和优势短板;绘制产业图谱,研究天津市智能建造产业发展重点,探索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数字设计、智能装备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与建筑工业化融合发展。
广西发布《关于促进广西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从优化资质审批管理、加强工程担保和保险应用、降低建筑业企业税负、规范招标投标行为等方面,全方位优化建筑业发展环境。
辽宁省强调区域协同与产业融合。通过加强省内各城市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沈阳、大连等核心城市为引领,带动周边城市建筑业协同发展。同时,全省积极推动建筑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促进建筑业与装备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深度融合。
技术革新赋能发展升级
多地积极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建造水平,聚焦技术应用场景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据天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天津市确定“1+1+6+N”总体架构,建起天津智慧住建综合服务平台。智慧监管平台的建设工程工地管理模块通过接入工程信息管理、危大工程管理7大项、13小项的业务数字化智慧化监管内容,实现了“好房子”建设过程中的有效监管,有效提升质量安全数字化监管能力。新平台启用两个月以来,已有32个试点项目通过系统对危大工程、风险分级隐患排查等项内容开展了日常管理工作。同时已有700多个项目完成了工地现场视频的接入,保障房屋建造质量安全。
辽宁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综合管理平台实现5维度监管,涵盖了从“质量安全监管一张图”“监管全链条”“引导主体履职”到“智慧工地辅助监管”及“AI辅助监管”五个方面全过程的质量安全信息系统;横向对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建筑工人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等平行系统业务数据;基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数据底座,向后延伸开发了城镇房屋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切实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自平台正式启用以来,全省2289个在建项目已全部纳入监管。
塔吊自动避障、升降梯智能预警、AI门禁精准识别……在广西南宁的两个建设工程项目工地现场,记者注意到这些智能化设备正在重塑传统建筑工地的管理模式。近年来,广西加快“智慧工地”建设步伐。不断优化广西建筑工程智慧安全监管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累计接入项目784个,连接设备1733台。统计数据显示,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与软件系统已累计发现隐患34121次,完成整改29972次。
重庆两江新区中医院迁建项目引入5G塔机智能集控系统、多模融合定位智能安全帽等设备;与此同时,项目中应用塔机智能集控系统等智能装备,缩短了施工工期。在江津区团结湖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采用爬壁式钢筋扫描机器人、地面整平机器人等,实现施工阶段的实时数字孪生功能。同时,两江新区整合资源打造重庆市智能建造与建筑机器人产业中心,建成了专业建筑机器人实训基地。
装配式辅以AI的加持,大幅提升了建筑业技术升级。记者日前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金地峯范项目注意到,这里应用了三大创新:智能施工系统,采用测量机器人和AI蜂鸟盒子管理系统,使外墙垂直度偏差控制在2毫米/层以内;装配式工法,通过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板,实现结构保温装饰一体化,施工效率提升40%;智慧工地平台,集成塔机防松动预警、吊钩可视化等12项功能。
项目实施促进示范效应
在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的安居景馨苑保障房项目,建筑产业工人们通过可视化系统操控自平衡机械臂,平均每17分钟将30吨重的精装混凝土模块进行精准组装。记者了解到,该项目采用了最新研发的C-MiC混凝土模块化集成建筑2.0技术,通过数字化设计大幅提升模块集成度,引入“微管廊”概念,将电力、通信、给水等多类管线集成在户内一个隧道空间中,集成度达户内管线的60%,有效减少了空间占用,节约运维成本,提升检修便利性和运维效率。据了解,安居景馨苑项目从首件模块吊装到完成30层、近百米高楼的精装封顶,仅用时148天,采用800多个标准化建筑模块,为深圳市提供了696套高品质保障性住房。
昆明市盘龙区北部山水新城片区保障性住房项目引入BIM技术为地下室管网施工注入智慧动能,通过三维可视化模拟机电、给排水、消防等管线,精准检测出26处管线碰撞点。这一技术应用缩短地下室施工周期15%,降低材料损耗10%。项目采用“铝模板+花篮悬挑式盘扣脚手架”组合体系,较传统工艺减少建筑垃圾30%,施工效率提升20%。
在天津市河西区佟楼TOD保租房东侧项目部,以“好房子”建设为目标,通过AI智能识别系统和图像识别算法,对施工现场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据了解,该保障房项目采用AI智能识别系统,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同时,在实时发现隐患、保障工人安全、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宁省大连市中海寰宇未来项目在安全、舒适、绿色及智慧四个方面集成了多项技术。项目采用了保模一体板工艺和系统性全屋降噪设计,引入燃气报警智能开窗系统。卫生间采用一体化全预制托盘,获得了13项国家专利。在智慧化方面,归家无感通行系统实现无卡通行;公区智能防护配备电梯电瓶车监控监测系统,设置高空抛物监控等构建立体安全监控系统。
哈尔滨金地峯范项目在四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工艺革新,采用装配式装修技术,实现管线与结构分离,维修便捷性提升300%;二是材料创新,应用相变储能砂浆,使室内温度波动减少4℃;三是管理突破,建立“二维码质量追溯系统”,实现从钢筋进场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数据留痕;四是环保实践,通过虹吸排水收集系统,雨水回用率达65%。这些项目通过系统性的核心应用,为用户带来高品质居住体验。
当前,多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已形成“政策护航-技术突破-项目落地”的良性循环。未来,随着智能建造、绿色建造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建筑业将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双碳”目标中发挥更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