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一个风光的房地产企业,在2008年,却忽然成了一个尴尬的话题,一个让人一提起来老是觉得滑向负面地带的名词。
先是在汶川大地震后,万科在捐款时候有些“手涩”,面对网友质询又“出言不慎”,结果卷入了关于“企业良心”的话题风暴。再就是近几天发生在南京的“物价门”事件。万科违反“一房一价”的政策高价卖房,终于遭到业主抵制要求返还溢价部分,物价部门更罕见严厉地开出罚单。正如专家所言,万科作为这两个负面事件的主角,面临的都是“碰壁”的结局。
是谁,把万科这个行业翘楚一再推向了尴尬墙角?
回首万科的历史,堪称是一部市场经济下浓缩了的房地产企业发展史。它风云际会,在1988年涉足房地产领域,1992年正式确定以大众住宅开发为核心业务,踩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鼓点,拿地,上市,做项目,再跨地域发展,在满足了人们住房需求的同时,终于成长为国内最具知名度的房地产企业之一。放眼30年来的经济历程,万科的确算得上值得人们好好解剖的企业标本。
万科是时势造就的企业英雄,但它身上也折射出时代的局限性。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无数企业孜孜以求唯以索取金钱利润为目标,而很少思考企业与社会、金钱与责任的关系。在他们眼里,芸芸众生的社会不过是汲取源源利润的海水和随时压榨出油的粮仓。虽然万科一度致力于建设“阳光照亮的体制”,在有的开发商提出少于40%的利润不做时,它却明确提出高于25%的利润不赚。但近年来,人们看到的却是,万科走到哪里,房价就涨到哪里。关于万科,充塞于耳的,都是“高价拿地”和“涨价领头羊”的新闻。当不少人的年收入仅能买到万科一两个平方米的混凝土地面的时候,“房地产”这个民生关注度最高的行业之一,已经悄然蜕变成了百姓心目中极度灰色的行业,万科的“阳光”也顿时暗淡下来了。
万科企业形象危机的发生,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它的背后,是近年来人们对知名企业回馈社会越来越强烈的期待,和对众多企业惘然无视这个正当诉求的失望情绪的累积。当王石在聚光灯下风光地抛出房价“拐点论”的时候,他没有意识到,社会对企业的要求和评价也已经到了一个拐点。人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自觉担当起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而不再是仅以攫取金钱为急务为能事的缺少人情味的企业。仅以利润为驱动却以行业领袖自命的万科,在面对社会责任和诚信使命的考问时,“碰壁”已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万科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孩子。它的错误,源于过去一段时期某种社会氛围的空白和诚信、慈善以及金钱对社会责任的缺失等等。万科,以及无数个这样的“孩子”需要补课,需要在市场化的狂飙突进之后好好反思,好好“充电”。或许,万科们从此会重新走上一条康庄大道,真正成为让人尊敬的企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