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建舟教育! 请登录  |   免费注册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微博分享  客户端下载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1088-687

新闻资讯 News
为北京奥运建筑竣工唱响凯歌
添加时间:2015-08-24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世界瞩目的一次体育盛会,也是中国建筑界的一次盛会。随着各奥运场馆的相继落成,向世界展示北京奥运建筑、宣传北京奥运建筑也成为中国建筑界义不容辞的一项责任。

  现代奥运会已超越纯竞技体育的意义而成为主办国社会、文化、科技、经济的综合展示场。追溯奥运会的历史,历届主办城市无不以奥运会为契机完成了城市建筑风貌的转变和升级。

  我们欣喜地看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已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强力引擎。在如火的北京8月来临之前,国内外建筑师们早已开始在体育竞技舞台之外展开了另一场角逐。中国的设计师们立足本土,怀着为华夏大地描绘最美图画的热望,同时闪烁着放眼世界的目光;国外设计师则带着西方最新的设计理念,在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汲取着东方文化的滋养。由国内外设计师们共同打造的北京奥运建筑,已经成为北京乃至中国建筑设计新的风向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世界建筑地理的格局。无论竞赛场馆还是相关的附属设施,都成为设计师们展示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的载体。这些在竞标中夺冠的方案,不仅全面贯彻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还充分考虑了后奥运时代体育建筑的利用和维护,为北京乃至世界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建筑遗产。

  由中国建筑学会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主编出版的十卷本“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是中国建筑界宣传北京奥运建筑的一次盛举,也是中国建筑界为北京奥运建筑竣工所唱出的一曲振奋人心的胜利凯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幸承担了丛书中《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等四卷的编撰任务,我们感到光荣。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BIAD)成立于1949年,一贯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已有近60年的体育建筑创作生涯。从20世纪50年代初北京第一座专业体育馆(现北京体育馆)到1959年作为国庆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北京工人体育场,从1966年的首都体育馆到1990年的第十一届亚运会建筑,BIAD见证了新中国体育建筑筚路褴褛、从无到有、从不完善趋于完善的艰辛历程。BIAD的马国馨院士参与的北京奥林匹克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国际奥组委主席萨马兰奇首次颁发的“国际体育•休憩•娱乐设施协会银奖”;不仅如此,BIAD人还在北京奥申委的指导下全力参与了北京的两次申奥工作,承担了北京申奥几乎全部奥运场馆及配套设施的设计文件编制及规划研究工作。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BIAD也参与了部分奥运场馆的设计任务。

  本卷《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是全面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有建筑场馆的“总览”性著作,它向读者反映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筑的总体风貌,以及各单体建筑和场馆介绍,是读者了解北京2008奥运所有建筑项目的平台和窗口。

  全书通过精美的照片、平立剖面图以及简明的项目介绍和经典点评,为读者奉上一道丰盛的视觉盛宴。

  本卷在编撰过程当中,得到了各奥运场馆设计单位的大力支持,他们为本卷的编写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参考资料以及场馆的设计图纸。“丛书”的总主编单位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也为本卷的编写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相信本卷的出版将使世界建筑界更好地了解北京奥运建筑,了解中国建筑设计的新动向。

  编者注:“2008北京奥运建筑丛书”(共十卷)包括:第一卷梦寻千回——北京奥运总体规划;第二卷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第三卷五环绿苑——奥林匹克公园;第四卷织梦筑鸟巢——国家体育场;第五卷漪水盈方——国家游泳中心;第六卷曲扇临风——国家体育馆;第七卷华章凝彩——新建奥运场馆;第八卷故韵新声——改扩建奥运场馆;第九卷诗意漫城——景观规划设计;第十卷再塑北京——市政与交通工程《宏构如花——奥运建筑总览》中文版于2008年5月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英文版、法文版、俄文版也陆续推出,全球同步发行。 朱小地


考试提醒 THE EXAMINATION
在线试听 VIDEO
>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400-1088-687     企业邮箱:jianzhou@jianzhouedu.com
版权所有: 建舟(天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天津市武清区雍阳西道436号
津ICP备202503198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