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同济大学最新消息,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2014-2040)模样已经渐渐清晰,具体地说将布局:
4个城市副中心:青浦、松江、嘉定、临港
9个新城:闵行、南桥、崇明、惠南、枫泾、川沙等综合新城,宝山、金山、长兴等产业新城;而新市镇则由区县重点推进,最终形成“1+4+9+X”城市空间。
总体规划确定在全球城市区域战略中将上海置于长三角战略框架,充分发挥对接国际、辐射国内的“两个扇面”作用;手挽江浙、舞动长江龙,到2040年,迈向竞争力更强、人文特质更优、可持上海市作为巨型城市群中的“领头雁”,作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国家引擎,须成为制造业带和创新基地,它的大都市区应该引领并融入长三角城市群。续发展势头良好的世界级城市。
专家们把这个作用分为“域群圈区”来界定上海与长三角关系,所谓“域”指的是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三省一市(江浙皖沪),“群”是指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23市),“圈”是指精密协作圈、日常通勤圈,“区”是指上海大都市区。“域群圈区的关键是协作和通勤”,课题主要负责人张尚武教授说,沿海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湾(杭州湾)发展带、沿运河发展带、沪宁和沪杭甬发展带、沿湖发展带等等都是协作和通勤的廊道,如何更好发挥传统廊道(沪宁、沪杭)的作用,发掘潜力廊道(沿海、沿江、沿湖)的能量?都需要我们从廊道升级、制造业转移以及硬件支撑上展开深入的研究。基于此,课题从宏观上仔细研究六条廊道的发展侧重点,细分人流、商务、物流,关注枢纽地区与廊道的连接,并规划出若干对接的区域发展节点。
江浙城市进入上海一小时通勤圈
“对内,上海的作用是服务与引领。”张尚武说,带动与联合应成为协调上海与长三角城镇关系的主线,上海在创造更多区域共享的机会中才能更好地发展,上海应该更主动地推进100公里半径“小三角”一体化进程,这样1小时通勤圈就覆盖了上海、太仓、吴江、苏州市区、嘉善、平湖、嘉兴市区等区域。“江浙的这些城市都进入到上海的一小时通勤圈,无缝对接后的都市群结构转型、能级提升、多中心联动肯定会局面一新。”张尚武说,再往大里推演,进一步挽住跨区域的城际及高铁通道,比如增加沪渝通道、江苏沿海通道,让区域通道进浦东,增加安亭、松江两大转换节点,那将会是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大都市战略规划。
布局4个副中心(二级城市能级)
就“市”而言,上海都市区如何调整布局战略?1966战略与现实的“职住分离”矛盾越来越突出,加上人口增量主要集中在新城与中心城区间的边缘地带,这些边缘地带越来越成为矛盾的焦点地区。“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课题认为:行政单元主导的地方发展模式,是造成外围地区增长失控,生态空间保护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因此,新规划必须多管齐下,走出单纯的人地对应关系规划老路,在理想规模(2480万人)和弹性规模(3200万人)的弹性增长框架下拟定城镇化与外围的城镇化策略。
按照这一策略,课题研究集中在人口规模、分布,就业分布、交通策略等问题上,深入研究边缘增长、外围增长及定向增长等交互作用与对策,最后确定城市的刚性控制边界、结构性控制边界,留出通风廊道和大尺度开敞空间。”张尚武说,根据研究,课题提出在大都市地区范围内布局4个对接和服务区域的副中心(二级城市能级);打破行政区划,分类指导新城和新市镇发展,弱化中心村层次。
总的来说,新一轮规划正在反思之前“摊大饼模式”带来的种种城市后遗症,尤其是城市无序扩展导致环境、交通、社会治理等各方面矛盾日趋激化。之前确定的几个城市副中心已经完全融入了中心城,所谓的副中心已经名不符实,此次将把临港、嘉定、松江、青浦四个新城拿出来作为新的城市副中心(建设级别、投资强度、各类配套参照中心城),这个设想非常符合建设世界城市的总体格局要求。
来源: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