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链驱动"战略,就是指在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构建起立足于强大内需驱动的国内价值链体系(NVC)以及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GVC),推动中国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因此,一方面,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国内需求,构建以强大内需为驱动力的国内价值链体系;另一方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关键环节布局,构建起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
坚定不移地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是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的合理运用。必须稳定改革的预期,强化市场意识,利用市场机制解决我国制造业中存在的过剩产能,化解过高库存。去产能的重点是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将指标层层分解,最终演变成打压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更多引入间接手段,避免直接的政府行政干预,例如通过设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对企业征收排污税,利用经济手段限制乃至淘汰那些落后产能。坚决清理僵尸企业,坚决切断商业银行对其救济性贷款。加快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承接落后产能淘汰过程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改善营商环境,通过规范政府行为、建立合理的政商关系。通过改革水、电、天然气、路桥等垄断性行业的的定价机制,消除制造业的行业壁垒等措施,降低制度性成本与交易成本,减轻制造企业的成本负担。引导金融资本更多地进入制造领域,建立起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机制,特别要开放正规金融体系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稳步发展以股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鼓励优质制造企业利用IPO或增发股票的方式筹措资金,降低企业的财务杠杆,并通过兼并、重组等资本运作方式做强做大。
鼓励企业创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完善产业扶持基金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各类风险投资基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扶持传统制造业的升级改造,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允许其技改资金投入作为成本支出在税前一次性抵扣,并予以一定比例的税收返还。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与自主品牌建设,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或引导消费的新产品是制造企业的生存之本:一般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掌握消费偏好与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主动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而龙头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生产新产品,打造自主品牌,主动引导消费需求。抓住"互联网+制造业"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基础之上的信息化,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极大的创新空间。大力发展制造领域的共享经济,促进制造领域富余资源的重新配置与价值创造,鼓励不同企业在研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服务等价值链环节建立起产业链的横向联系。
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整合国内制造业的价值链,构建富有竞争力的世界级制造中心。
中国地域辽阔,产业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已形成了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性的现代制造业中心。应进一步推进区域内产业集聚,形成更多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同时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特别要鼓励价值链整合即企业间垂直兼并或互相持股,形成利益共同体,减少产业利润的耗散。要建立世界级的制造中心,并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就必须吸引资金、人才等优质要素,特别是要加大对具有全球视野的创新型人才的引进。要用好、用足现有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产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竞争,因此要注意制度建设,打造适合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现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化问题上出现民粹化的倾向,这无疑为中国争取主导第三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企业应深度参与全球化产业分工,构建起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掌握全球价值链的分配与控制权。"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制造业拓展广阔的海外市场、转移国内成熟产业及其产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一方面,政府应尽快与相关国家签订各类自由贸易与投资的双边或多边协议;另一方面,要鼓励具有自主品牌的国内大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抓住战略契机,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关键价值链环节的布局,构建起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在此过程中还要注意处理好"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关系,区别对待正常对外投资引发的外汇需求与异常资本外流的关系,处理好跨国投资所遇到的文化差异等问题。
来源:中国工业网